摘要:
导读:发生医疗事故后,程序如下:先及时收集封存病历等资料,自知道或应知道身体健康受损 1 年内,向医疗机构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提出争议处理申请。卫生行政部门审查决定是否受理,受理后交...
导读:发生医疗事故后,程序如下:先及时收集封存病历等资料,自知道或应知道身体健康受损 1 年内,向医疗机构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提出争议处理申请。卫生行政部门审查决定是否受理,受理后交由医学会鉴定。依鉴定结论,医患双方协商赔偿,协商不成患方可起诉。全过程要保存好医疗费用清单等各类证据以维权。
一、发生医疗事故怎么走程序
发生医疗事故后的程序如下:
首先,及时收集并封存病历等相关资料,这是关键证据。
然后,向医疗机构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提出医疗事故争议处理申请,自知道或应当知道其身体健康受到损害之日起1年内提出。
卫生行政部门会进行审查,作出是否受理的决定。若受理,会交由医学会组织鉴定,判断是否构成医疗事故及责任程度。
根据鉴定结论,医患双方可协商解决赔偿等事宜。协商不成的,患方可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,通过司法途径要求医疗机构承担相应赔偿责任等。整个过程中,要注意保存好各类证据,如医疗费用清单、诊断证明、鉴定报告等,以便维护自身合法权益。
二、发生医疗事故多久能做鉴定
医疗事故鉴定并无固定的绝对时间限制。一般而言,负责组织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医学会,应当自接到当事人提交的有关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材料、书面陈述及答辩之日起45日内组织鉴定并出具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书。
不过,实践中因各种因素影响,时间可能会有所不同。比如涉及尸检的,应当在患者死亡后48小时内进行尸检;具备尸体冻存条件的,可以延长至7日。此外,如果需要补充材料等,时间也会相应延长。若想尽快进行鉴定,医患双方应及时按要求准备好相关材料,积极配合医学会开展工作,以便尽早明确事故性质及责任等情况。
三、发生医疗事故应该如何处置
医疗事故发生后,首先要及时固定证据,如封存病历等相关资料。然后,患者应尽快与医疗机构协商解决,要求其对事故原因、责任认定等作出说明,并提出合理赔偿诉求。若协商不成,可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提出医疗事故争议处理申请,由其进行调查、调解。也可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,通过司法途径解决。在整个过程中,患者要注意收集和保留好因医疗事故造成损害的相关证据,如诊断证明、检查报告、医疗费用清单、误工证明等,以便后续维权。同时,要及时了解相关法律法规及鉴定程序,确保自身合法权益得到最大程度保障。
当探讨发生医疗事故怎么走程序时,这一过程不仅关乎患者权益,更影响着后续的处理结果。首先要及时封存病历等相关资料,这是关键步骤。然后可向医疗机构所在地的卫生行政部门提出书面申请,要求处理医疗事故争议。若对卫生行政部门的处理结果不满意,还能通过民事诉讼等司法途径进一步维权。您是否正面临医疗事故不知如何妥善处理的困扰呢?要是对于医疗事故程序中的具体细节,比如如何收集有力证据、怎样准确计算赔偿金额等存在疑问,不要迟疑,赶紧点击网页底部的“立即咨询”按钮,专业法律团队将为您提供精准且全面的解答,助您清晰应对医疗事故难题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